中国传统文化心得感悟

1、中庸之道:指不偏激,能执两用中的为人处事态度。它是孔子及其门人的道德观和人生观。在《论语》中的“三纲五常说”和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等思想,以及《孟子》中儒家思想的理论,都包含有浓厚的主观唯心主义气息,都不能作为孔子“中庸之道”的根据。但是孔子所讲中庸之道的含义,却是值得重视的一个思维成果。中庸之为道,乃是对待矛盾双方既不偏于极端,也不忽略任何一面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。中庸的基本要求,在于处理矛盾时执两用中、保持重点的平衡,不偏不倚、折中调和是中庸之道的根本特质。这也正是孔子“中庸之为德也,其至矣乎”(《雍也》)一语所蕴含的思辩内容。在儒家思想中,“诚”字被认为是天地万物之道的最高原则。而“诚”字中又具体分出“真诚”与“中庸之诚”二者来:“真诚”,是指对待事物的认知与表达,应该做到不欺骗自己和他人;而“中庸之诚”,则是指处理人际关系时,能够把认识与情感、理性与道德、言语与行动统一起来。

中国传统文化心得感悟

2、“诚身”之要:“诚”,即“真实无妄”之意,亦即真诚无妄。真诚就是要求人们对待任何事物或任务,都必须是一种诚恳老实的精神状态。

3、“诚明”之本:在人际交往中,真诚还要求在认识客观存在和现象时要保持客观的、实事求是的态度,要做到知之明确。

4、“诚敬”之道: “诚敬”二字,一般多指对父母长辈、师长前辈或尊长上司要保持恭敬之意。在日常人际交往中,对别人的尊重与恭敬,应该体现在尊重对方的意愿,而尊重对方就是一种“诚”的精神。因此,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只有做到“诚敬”相处,才能营造出良好的人际氛围,才有助于建立健康向上的合作伙伴关系。

5、“诚意”之本:“诚意”,也可称为“诚实”、“诚挚”、“诚笃”,这些都强调了在对待任何交往对象时,一定要注意真实无妄,不能欺骗对方和自己。